网站导航

富邦娱乐资讯

当前位置:主页 > 富邦娱乐资讯 >
富邦实业集团
时间:2025-06-07 17:18 点击次数:160

  食品安全可预防食源性疾病,保护公众免受有毒有害物质侵害,维系群众生命健康。因此我们常常说:“食品健康无小事,健康责任重于山”。

  鱼腥草(Houttuynia cordata)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药食两用植物,因其独特的“鱼腥”气味而得名,在民间常被用作野菜食用。然而,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,鱼腥草中可能含有一些对人体肝脏和肾脏有毒性的成分,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。

  根据高彬等(2021)和武营雪等(2023)的研究,鱼腥草中含有多种可能具有毒性的化合物,特别是以下几类成分值得关注:

  1.1马兜铃内酰胺类化合物:包括马兜铃内酰胺AⅡ、BⅡ和FⅠ等。这类化合物与已知具有肾毒性和致癌性的马兜铃酸结构相似。

  1.2 其他内酰胺生物碱:如头花千金藤二酮B等,研究显示对多种肝、肾细胞具有毒性作用。

  1.3 低极性段萃取物:鱼腥草的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。

  肝脏毒性:高彬等(2021)研究发现,鱼腥草二氯甲烷部位在100 mg/L浓度下就能使人胚胎肝细胞存活率降至66.3%,随着浓度增加,毒性效应更加明显。

  肾脏毒性:武营雪等(2023)的研究显示,鱼腥草提取物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(NRK-52E)和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(HK-2)等多种肾细胞具有毒性作用。除了上述研究外,近年来多项实验也表明鱼腥草可能具有肝肾毒性:

  马兜铃内酰胺的肾毒性(Lin et al., 2020):研究发现,鱼腥草中的马兜铃内酰胺BⅡ在体外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,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有关。

  长期摄入的慢性毒性(Chen et al., 2021):动物实验显示,长期高剂量喂食鱼腥草水提取物的大鼠出现轻度肝损伤,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,提示潜在肝毒性。

  加工方式影响:传统的水焯、浸泡等处理方式是否能有效降低毒性尚需进一步研究。

  鱼腥草作为传统药食两用植物,其潜在毒性长期被忽视。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了其含有的内酰胺类等毒性成分对肝、肾细胞的危害。虽然目前多为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据,但出于谨慎考虑,建议公众在食用鱼腥草时保持适度,特别是长期食用者更应注意潜在风险。同时,期待更多深入研究来明确鱼腥草的安全食用剂量和方式。

 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毒性不仅仅指的是致癌,肝肾毒性也是毒性。实际上,很多药物并不致癌,但却具有肝肾损害的毒性。鱼腥草可能不致癌,但可能具有肝肾毒性,因此食用需要特别谨慎!

 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药物和食用是完全不一样的,药物要考虑治疗作用和副作用,因此一些药物比如抗癌药即使副作用很大,但考虑到其治疗作用也是要应用的。因此鱼腥草作为药物和作为食物完全是二码事。

  2.武营雪, 康帅, 李妍, 等. 肝肾细胞毒性导引下鱼腥草中内酰胺生物碱的分离和鉴定[J]. 中国现代中药, 2023, 25(03):544-548.

如果您有任何问题,请跟我们联系!

联系我们

Copyright © 2025 首页/富邦娱乐注册/登录平台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